
栏目介绍
2025年的指针即将划向“十四五”规划收官刻度,鹏城大地正以特区成立45周年的雄姿振翅。从蛇口开山炮响到前海石见证改革,从华强北电子元件到华为、比亚迪创新矩阵,这座城市始终是解码中国奇迹的密钥。当4万亿GDP的目标化作深南大道上的璀璨灯火,深圳正在高质量发展新程中再次领跑。
2025年,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中心重磅推出《圳有为》专栏,观规划蓝图如何化作湾区天际线,看制度创新怎样激活科创基因,察民生温度如何浸润城市肌理,与各政府部门负责人对话,展现深圳奋发有为姿态,见证城市敢为人先精神。
今年2月5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明确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在即将举行的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深圳将携华为、腾讯、比亚迪、鹏城实验室等722家单位提供3.28万个高薪岗位,其中年薪50万以上的岗位超4500个,展现“真金白银”的爱才诚意。
深圳常年位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榜单前列,年均新到深就业的市内外高校毕业生超4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接近700万人,城市吸引力的来源之一即政策“强磁力”。南方都市报《圳有为》栏目对话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楚宏,其透露,“人才磁场”效应背后,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从应届生免费住宿15天到博士后最高60万元在站补贴,从创业担保贷款500万元到住房保障工程,各项人才政策大礼包,让“视人才为珍宝”这句口号变得更加具象化,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生态闭环。
谈赴沪招聘
科技巨头领衔机器人“十三太保”上阵
年薪超50万元以上的岗位逾4500个
南都:4月13日到上海举行大型招聘会,可以透露下将带去哪些“人才大礼包”吗?
王楚宏:4月13日至14日,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央企、国企和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等722家优质用人单位参加招聘,集中提供超3万个优质岗位,其中年薪超50万元以上的岗位逾4500个。特别邀约腾讯等企业,现场发布超7000个实习岗位。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深圳此次赴沪阵容强大,华为、腾讯、比亚迪三大科技巨头领衔超60家上市企业及机器人“十三太保”齐聚现场,华润、招商局、中广核、中海油等超70家央国企组团招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鹏城实验室等超200家事业单位参加。同时,中山大学、广州实验室、潮州三环集团等省内知名企事业单位一同赴沪。
为精准服务海外人才,现场特别设立了留学人员服务区,并规划了3个线上面试间,为招聘企业与远在海外的留学人才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桥梁。此外,还特别设立博士后设站单位洽谈专区,旨在为产学研机构与高端人才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
这次招聘会,深圳拿出不少有吸引力的高薪岗,50万-100万元年薪岗位超3800个,年薪百万以上岗位超700个,现场见证高薪意向书签约。届时还有企业代表现场推介和引才大使经验传授,深圳行业龙头及AI机器人创新企业登台分享发展前景与企业文化,求职者可直面名企核心团队,现场向CEO投递简历;同时,还有在深圳成长的院士讲述“政策受益故事”,揭秘湾区发展红利与个人成长路径。
在现场服务方面,我们提供全场景求职服务,让有意来粤来深就业的求职者实现“指尖上就业”,还安排了专人现场解读住房补贴、创业扶持、职业发展等湾区专属福利,打造“保姆级”求职生态,让求职者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求才惜才”的诚意。

今年初,深圳举办的南粤春暖南山区新春大型招聘活动现场,求职者人头攒动。 深圳市人社局供图。
谈人才引力
超常规力度构建人才磁力场 “真金白银”展示爱才诚意
南都:近两年,深圳加大跨城联动招聘力度和广度,这背后有哪些深意?接下来还有哪些安排部署?
王楚宏:当前,全国就业形势呈现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态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青年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已成为稳经济、促发展的重要命题。深圳作为全国经济大市、创新高地,主动扛起稳就业政治责任,以“就业大担当”践行“经济大作为”,让更多青年人才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扎根成长、成就梦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的背景下,深圳正以超常规力度构建人才磁力场。深圳启动2025春季招聘,联动长三角、深入高校、线上覆盖、校企合作、建立服务载体,旨在为“20+8”产业匹配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该活动将覆盖华东六省、辐射全球,旨在为长三角与珠三角搭建人才互通桥梁,实现跨区域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匹配。
二是组织深圳企业赴市外高校开展校园推介和校园招聘活动。“靠前服务、主动作为”,深入分析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精选与之匹配的企业举办校园招聘会,将政策、岗位、服务直接送到高校毕业生身边,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对接,充分展示深圳本土企业风采,吸引外地优秀人才。2024年,深圳市分别赴香港、澳门、西安、兰州等地开展校园推介和校园招聘活动,大量高校毕业生关注和参与,为企业匹配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三是开展“鹏城i业进院校”专项工作,将深圳优质岗位在全国100多所重点高校就业网站全覆盖链接。依托“深圳市人力资源生态服务平台大学生就业专区”,打造突出深圳爱才诚意的服务IP,配合各高校将“大学生就业专区”灵活嵌入高校就业网站的醒目位置,目前已实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58所高校就业网站链接“大学生就业专区”。
四是热烈欢迎学校来深访企拓岗。围绕深圳重点企业需求、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等各自优势领域,就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合作培育、人才精准供给等方面开展对接,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深圳市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024年,四川、江西等地分别组团来深圳市访企拓岗,其中还与江西省教育厅签订了政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五是建立跨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载体。在高校设立跨区域服务载体,组织在校学生、应届毕业生开展深圳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校企招聘对接等活动,服务优秀人才来深发展。目前,已在西北工业大学和兰州大学设立跨区域就业创业服务站,为有意来深就业创业的内地高校人才提供包括场地保障、项目展示、资金支持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依托“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常态化专项招聘活动开展行业专场招聘会,全年计划举办12场,如“智能制造”“IT互联网”“新能源”等专场,根据产业用人需求,持续提供人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暨校园招聘活动,聚焦我市“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企业招聘需求和高校毕业生求职方向,搭建就业供需交流平台,提高招聘效率。
南都:对深圳而言,如何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提升吸引力?
王楚宏: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始终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维破题发展。面对新一轮全球城市人才竞争,我们的政策要更懂年轻人,2025年的本硕博应届毕业生出生在1995年至2001年,他们是网络流行语说的“Z世代”,政策要理解数字原住民需求,比如针对应届生“落脚难”,推出15天免费住宿+租金补贴组合拳;瞄准创业青年焦虑,面向在深创业高校毕业生推出最高5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贷款利率不超过LPR+50BP,并由财政补贴实际贷款利率的50%。连续举办七届深圳“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单项奖最高达50万元;开发“AI简历优化”“AI面试模拟”等智能工具。此外,今年以来,深圳已收集超6万个优质岗位,汇集在深圳市人力资源生态服务平台大学生专区,计划投放到全国各重点院校官网和公众号等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人才虹吸器。2024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扩容至40万就业人口,机器人头部企业参保人数激增507%。深圳已构建起“实验室集群+产教融合+数字赋能”的生态链,鹏城实验室打造“百万年薪博士后特区”,在站期间最高补助60万元,出站留深再奖36万元。
一句话来讲,就是让“视人才为珍宝”这句口号变得更加具象化,用“真金白银”展示爱才诚意。
谈技能人才
大国工匠入驻人才公园星光柱,与院士同辉
南都:人才体系是多维度的,近年来深圳在技能人才引育、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在打破传统技能人才职业“天花板”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楚宏:去年12月,两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建涛、周创彬,首次以大国工匠的形象入驻深圳人才公园星光柱,与两院院士、外籍院士、杰出企业家代表等顶尖人才,星耀鹏城,彰显深圳高规格礼遇人才的满满诚意与独特魅力。在全国首创“深圳工匠活动周”,通过全城亮灯致敬工匠、“鹏城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深怀绝技”融媒体宣传矩阵,构建技能就业、技能报国的社会共识。
目前,深圳技能人才已超过400万人,约占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约占全市人才规模总量的60%,是支撑我市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力量。技能人才整体梯队成长基础较好,高技能人才规模达到159万人,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9.2%,较“十三五”末增长了超过4个百分点,在全国居于前列。
顶层设计方面,深圳出台《深圳市促进技能人才发展实施办法》等纲领文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将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打造“1+N”政策体系,覆盖培养培训、评价选拔、激励保障全环节。
同时,全周期培育赋能职业成长。实施差异化技能提升激励政策,紧缺工种培训补贴上浮30%;大力引进培育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品牌、资源和平台,全市职业培训机构共209家;建成354家市级培训载体,4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政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海外技能基地,输出中国职业标准。以华为、优必选等47家链主企业为核心,建立“招生-培训-就业-提升”产教评生态链,服务数10条重点产业链。
多元政策抬高技能成才“天花板”。深圳创新建立新“八级工”制度,中广核等企业完成首席技师备案,欣旺达等企业试点职称与职业技能等级贯通评定。全国首创“一试三证”(深港澳证书互认)、“一试双证”(华为ICT认证+职技证书)模式,华为认证已获60余国认可。
在高技能人才培育方面,实施梯次化激励政策:实施“技能菁英”计划,每两年遴选100名青年人才给予最高20万元境外研修资助;每年评选10名“鹏城工匠”奖励50万元;设立高层次技能人才特支项目,顶尖人才年度奖励可达60万元。建立特聘岗位制度,精准引进产业急需高技能人才。
谈服务保障
8个就业者中1个是新业态 身份破界、风险兜底托起“安全感”
南都:依托发达的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互联网技术等新兴经济形态,深圳新业态从业人员广泛,在新业态群体保障和服务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楚宏:深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众多。有统计表明,每8个就业者中就有1个是新业态从业者。如何托起深圳新业态劳动者的“安全感”,是摆在深圳面前的重要命题。
深圳在全国率先将新就业群体保障列为城市重点工作来抓,市互联网企业工委以及网约配送、交通运输、快递、网络直播行业党委相继成立,2023年专门印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综合保障实施方案》,去年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市委组织部、市委社工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行动的方案》,深入实施“强新、暖新、护新、凝新、融新”行动。
比如,身份破界,大力举荐优秀代表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参评“两优一先”、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等,提高新就业群体劳动者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风险兜底,持续擦亮“深工守护”服务品牌,为新就业群体劳动者提供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第三者责任等全方位综合保障,提高新就业群体劳动者抗风险能力;治理参与,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动员广大新就业群体劳动者参与社会治理等举措,不断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政策保障网。数字赋能,建暖心“e站”,当新业态从业者24小时在线的权益守护者。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企业重点关切问题,整合组织、人社、交通、工会等部门资源,搭建“鹏城暖蜂e站”小程序,打造集服务地图、成长赋能、业务办理、权益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保障服务信息化平台,成为新业态劳动者“口袋里的服务站”。
我们还从线上线下加强服务保障,线上建成人力资源生态服务平台,设置灵活用工等9大服务专区;线下,全市规范化建设运营63家零工市场和80个就业驿站。2024年累计提供公共就业服务117万人次,收集招聘岗位超50万个次,发布岗位信息超5万个次,举办就业服务活动75场。此外,我们在深圳人力资源生态平台上线了300门公益课程,每年约为包含新就业群体在内的5万余人次提供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服务,包含新就业群体在内的各类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技能评价等服务。
新就业群体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共享者,我们将努力构建“有温度、有保障、有未来”的新就业形态发展环境,做好新就业群体全方位服务保障,切实提升新就业群体朋友们的生活幸福感、职业安全感、社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策划:刘岸然
统筹:徐全盛
采写:南都记者 陈荣梅
相关文章:
美前副总统彭斯称关税措施是“失策”04-12
春季写生正当时!高校师生走进重庆石柱桥头镇绘就乡村新画卷04-11
美前财长耶伦:新关税政策是“严重自残”,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04-11
圳有为|对话市人社局局长王楚宏:超常规力度构建人才磁力场04-11
40万人围观,97%网友愤怒!文和友联合创始人翁东华蹭“甲亢哥”翻车,网友:文和友已从“顶流”变“寒流”04-11
女子花60万断骨增高13cm 后遗症缠身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