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民营银行盈利承压 资产负债管理亟须精细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2:46:00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上海 北京报道

4月末,多家民营银行披露了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其2024年业绩情况可见一斑。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民营银行披露的相关数据来看,多家银行的营业收入下滑,盈利仍面临压力。

从行业整体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银行整体净利润同比下降7.84%,降幅较大,净息差持续收窄,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幅度高于其他类型银行,行业经营压力显著加大。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银行股东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2024年已有两家民营银行成功引入国企股东。未来民营银行如何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准定位?其未来发展路径又将呈现怎样的新趋势?这些问题正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行业整体承压:盈利缩水+资产质量承压

截至4月24日,有9家民营银行通过官网或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披露了2024年的经营情况,业绩呈现明显分化态势。9家银行披露了净利润情况,其中北京中关村银行和威海蓝海银行2家银行净利润为负,江苏苏商银行、武汉众邦银行、重庆富民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无锡锡商银行、福建华通银行7家银行净利润增速为正;8家银行披露了营业收入情况,其中重庆富民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福建华通银行和江苏苏商银行4家银行实现正增长,北京中关村银行、威海蓝海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无锡锡商银行4家则出现负增长。

记者对比了民营银行2023年的经营情况,彼时,19家民营银行中有18家公布了业绩报,其中,仅2家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4家银行净利润增速为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银行整体实现净利润188亿元,相较2023年的204亿元同比下滑7.84%;2022年年末净利润为176亿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9家民营银行中,4家不良率同比减少,1家持平,4家同比增加。从行业情况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民营银行整体不良率为1.66%,2023年年末为1.55%。

在业内人士看来,民营银行的困境是内外因素叠加的结果。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认为,民营银行盈利能力下滑、资产质量承压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来看,民营银行规模和实力相对较弱,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贷款,受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低;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物理网点较少,在吸收存款和拓展业务方面面临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上导致负债成本过高等问题;部分民营银行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短板,难以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从外部来看,我国经济面临一定挑战,民营银行的传统客群还款能力下降,信用风险有所增长;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同业竞争加剧,民营银行的净息差水平不断被压缩,由于其业务主要依赖于利息收入,盈利压力较大。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内蒙古大学校外硕导杨海平认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作为市场中的后来者,在存款市场上的地位决定了其存款付息成本压降相对较难,同时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和竞争趋于激烈,资产端收益率承受显著的压力,这是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由此造成民营银行面临相对更大的净息差收窄压力。而且民营银行总体上规模不大,新业务牌照受限,其非息收入并不能有效缓冲净息差收窄带来的营收压力。

关于民营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的原因,杨海平分析:“从自身看,前一阶段民营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稍显滞后。从外部看,经济发展承压态势延续,民营银行信贷资产(主要包括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贷款)质量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补充难也制约了民营银行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兼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高金智库)副院长刘晓春指出,一方面,民营银行从股东侧获得增资相对困难,受限于单一股东持股比例要求,加上股东准入门槛较高,民营资本目前发展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外源融资渠道亦未打通。

刘晓春建议适当调整民营银行资本补充政策,在坚持高标准股东资质前提下,适当放宽新股东准入资格和持股比例限制,并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银行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

高息吸储模式失灵:倒逼资产负债重构

在存款利率普降背景下,民营银行过去依赖的“高息+线上”吸储模式逐渐失灵,这可能倒逼其必须重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记者,在存款利率普降的大背景下,民营银行以“高息+线上”为核心的吸储模式面临一定挑战,确实迫使其必须重构资产负债管理(ALM)框架。一方面,高息策略面临利差收窄和监管政策的双重压力,吸储能力和盈利能力双下滑;另一方面,线上渠道红利逐步消退,客户黏性不足,容易形成存款“搬家”现象。这要求民营银行在ALM层面转向更精细化和多元化的策略,如优化资产端结构,提高中间业务比重,强化流动性管理。

曾刚认为,未来,在客户获取和产品创新方面,民营银行或将侧重打造特色金融服务,深耕细分市场。比如,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风控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和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效率;加强个人理财、财富管理的产品创新,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增加客户黏性。此外,可尝试打造开放银行生态,与更多第三方平台合作,拓展获客渠道。总之,转型重在提升服务能力、精细运营和技术驱动,以应对利率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

针对目前银行业面临的净息差压力问题,华瑞银行方面告诉记者,在资产业务方面,银行应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稳定高收益资产占比,保持信贷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在确保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适度保持资产规模的增长。在负债方面,应持续夯实负债基础,降低负债成本,通过提升支付结算能力,吸引低成本的结算性存款。通过优化存款定价策略,优化负债久期,压降负债成本,保持净息差稳定。

邵科建议,民营银行将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加快产品创新。第一,坚持细分市场与差异化定位,根据银行自身特点更加聚焦特定的客户群体,深入挖掘金融需求打造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体系,塑造市场竞争优势。第二,强化场景服务和金融科技运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强化线上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深度融合目标消费场景和产业场景,提升客户的批量、精准获取能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第三,拓展合作渠道和业务发展空间,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互联网平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同业等合作,拓展客户资源与业务空间,提升多元化服务能力。

此外,民营银行股东结构正悄然变化,国有资本逐步渗透。2024年,已有2家民营银行迎来国企股东。

邵科认为,引入国企股东将提升民营银行的经营能力:第一,国资入股可以增强民营银行的资本实力,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抗风险能力、品牌认可度、市场竞争力;第二,国资入股或将进一步优化民营银行的战略定位,更加聚焦国资所深耕的领域,比如本地涉政业务、产业链业务等;第三,国资入股或将影响民营企业的风险偏好,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更加坚持稳健经营。

杨海平告诉记者:“一般而言,民营银行引入国资性质的股东,能够优化其治理结构,提升战略的稳定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认可程度,并可以加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但在个别案例中,的确也出现过因为不同性质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战略导向、风险偏好模糊的情形。关键在于引入国资股东之前,要就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方面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等达成一致,并通过在入股协议中约定修改公司章程等方式确保落地落实。”

“目前普惠金融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进入存量时代,如果民营银行扩大客户量,就意味着扩大风险,未来民营银行需要调整业务发展步伐,摒弃规模情结、速度情结,同时,风控模式也需要灵活调整。”刘晓春说。

相关文章:

民营银行盈利承压 资产负债管理亟须精细化04-26

宇通客车: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91%04-25

江永千家峒:打好防汛演练战,筑牢防汛安全网04-25

最前线 | 高速L3自动驾驶要来了,华为计划于今年推动落地04-25

​LegalOne:律师及律师事务所榜单申报的创新者04-25

从“小螺丝”到“大产业” 河北银行助力永年紧固件产业迈上新台阶04-24

浙江宁银消费金融2025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基本发行规模10亿元,申购区间为1.50%-2.30%04-24

财报对对碰丨江苏银行PK南京银行:谁更会赚钱?谁薪酬更高?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