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首季中国经济观察丨“真金白银”惠企利民 财政打出“组合拳”——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6:56:00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真金白银”惠企利民 财政打出“组合拳”——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九

新华社记者申铖、李雄鹰、向定杰

财政政策相机抉择、因势而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落实好去年出台的一批财政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超长期特别国债、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今年的财政政策“工具箱”尤为丰富。政策“组合拳”落地情况如何?“真金白银”花出哪些效果?记者前往多地进行调研采访。

力度更大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消费增长空间十分广阔。为了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今年财政拿出更多“真金白银”。

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沙冲路,一家“小电驴”的专营店生意红火。“消费者不仅能享受政府补贴,还能根据旧车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抵扣。”店铺负责人周厚禄介绍,今年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活动开展以来,门店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左右。

截至3月30日,贵阳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直接拉动汽车、家电、家居销售额70.90亿元,申报以旧换新补贴7.22亿元。

着力促消费,财政资金翻了一番。今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提振消费是今年宏观政策的发力重点,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保持经济增长、提振消费的重要保障。财政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也在加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政策支撑下,消费回升势头良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去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电动自行车、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新扩围的产品销售增速较高。

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今年财政资金也继续增加,不同渠道资金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并建立专项债券管理新机制,让地方政府有更多自主权。

开阔的红土地上,超60台大型机械高效作业,数百名建设者昼夜奋战,现场机械轰鸣、热潮涌动……在广东省湛江市,广湛高铁湛江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及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这一项目建成后,将为广湛高铁在2025年底实现通车及运营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一季度,项目获得了14.97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的支持,助力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投资既是当期需求,也是未来供给。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加速推进;大江南北,一批重大项目在政府债券资金支持下集中签约、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带动了到位资金的改善和项目的推进。一季度,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量接近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7%。”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财政资金“加码”,从供需两侧发力,推动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

精度更准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财政发力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政策“工具箱”精准发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新疆塔城地区,乌苏新润和纺织有限公司内,工人忙着安装调试企业新购进的气流纺设备。“正在安装的是一条先进的半自动气流纺生产线,投入运行后,我们的产量将是当前的两倍,还节省50%的人工。”公司气流纺工段设备主管马柏海说。

今年,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乌苏市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产线“智改数转”,加大对企业技改扶持力度,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财政资金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企业发挥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等优势,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广东省财政厅每年安排10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各行业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近两年北京新设立8只百亿元级政府投资基金,涵盖人工智能等关键产业领域……更多财政资金“花”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领域。

创新的活力,蕴藏在一个个经营主体之中。有力的税费优惠政策成为更多企业创新发展的底气。

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研究风电叶片在各个场景的应用。

“在创新发展中,税费优惠政策给了我们很大助力。就在不久前,税务部门主动联系,帮助我们更好享受今年的税费优惠政策。”公司财务总监刘俊贤表示,去年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500万元左右,预计今年可享受税收优惠600多万元,助力企业更好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税费优惠政策……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多地通过强化资金统筹、持续增加投入、加强政策创新,进一步促进经济向“新”而行。

温度更暖 民生保障持续加码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各地财政支出中的“民生温度”不断提高,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更大、标准更高。

减免伙食费、课后服务费、校服费等相关教育收费……自2025年起,江苏省财政按人均4000元/年的标准,对全省孤困学生测算补助,预计惠及1.5万余名孤困学生。

“我们对全省孤困学生教育支出成本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相关因素进行测算,研究制定保障方案。”江苏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还将根据孤困学生数量据实安排补助资金,并适时研究调整补助标准,切实减轻教育负担。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是今年制定宏观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上的重要创新。

“八桂家政”“八桂米粉师傅”……今年以来,广西持续深化“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建设,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创业支持等行动,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年,我们统筹安排资金3800万元,持续锻造特色劳务品牌,全年预计开展劳务品牌培训15万人次,推动农民工从‘劳力输出’向‘技能增值’转型。”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社保处相关负责人说。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570亿元,同比增长7.9%;教育支出11249亿元,同比增长7.8%……一季度全国财政运行中的多项数据,彰显民生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今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国家助学贷款继续免息,免除的利息由财政承担;青海强化困难群体住房保障,计划为4910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四川出台中央和省级财政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从中央到地方,更多“真金白银”投资于人,彰显财政政策的民生温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关键处,“国家账本”将成为百姓的“幸福清单”。

相关文章:

那曲市“乡村振兴·牦牛产业贷”“贷”来致富好前景04-25

宇通客车: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91%04-25

首季中国经济观察丨“真金白银”惠企利民 财政打出“组合拳”——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九04-25

LPR连续六个月保持不变,二季度降准降息窗口已打开 | 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指数周报04-24

市场监管总局:去年累计销毁服装鞋帽等侵权假冒物品货值3.3亿元04-24

浙江宁银消费金融2025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基本发行规模10亿元,申购区间为1.50%-2.30%04-24

财报对对碰丨江苏银行PK南京银行:谁更会赚钱?谁薪酬更高?04-23

低价连锁餐饮全国狂飙,10元管饱的生意凭啥火了?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