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作者:蒋琤琤、韩建民(分别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院长、教授)
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各行各业的生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赋能图书国际传播,数字化路径将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黄金赛道”。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将对图书出版流程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产生质的影响。从选题策划、内容生成、翻译,到营销传播,甚至后期的版权管理与品牌开发等环节,都会产生重大变化。数字时代也对出版从业人员和出版机构提出了更高、更复合的工作要求。在这一变迁中,不管是出版政策还是行业理念,都必须快速调整,出台相应措施,推动中国出版企业成为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弄潮儿。
人工智能的发展强化了图书的多模态出版,也为中国图书出海提供了更多载体与平台。例如,中国网络文学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而兴起,经过数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生力军,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功不可没。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行业当年海外市场营收规模达43.5亿元,同比增长7.06%。而且中国网络文学极易形成文化IP,国内网络文学平台通过与海外流媒体平台合作,推动了相关IP的全球传播,也相应地带动了相关图书衍生品的国际销售,探索了全产业链出海模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出版服务的个性化、出版平台的系统化,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等多模态出版产品相互赋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不但推动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也能促进传统图书的国际化市场传播。
此外,AI翻译的加持使得中国图书国际传播的翻译瓶颈问题得到极大改善,AI翻译模型可快速生成初译文本,通过强化学习优化文本内容,极大提升了翻译效率。AI翻译的快速发展也弱化了中文翻译的壁垒,降低了中国图书海外传播成本,将有效拓展中国图书的国际传播网和读者群,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触达率。
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数字化路径,可以开拓以下三种创新模式:一是基于产品“走出去”的数字化模式,该模式的本质是优质内容建设,强调内容资源在数字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尤其适合有优质或独家内容和版权资源的出版社、数字集成服务商。具体可分为数字版权输出与运营模式、IP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基于数据库的信息服务模式和数字教育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等。二是基于渠道“走出去”的数字化模式,其核心任务在于向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固定读者群推送数字内容产品,或者向互联网用户推荐经典图书作品等,进一步培养受众的阅听需求和用户黏性。该模式也可细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数字内容平台模式、线上营销推广模式、跨境图书电商模式和版权贸易服务模式。三是基于资本“走出去”的数字化模式,资本运作是包含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在内的更高层级的“走出去”方式,是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社“走出去”的重要模式。国内出版集团近几年积极探索资本“走出去”的路径和方法,已经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建立海外分支机构、收购海外出版机构、投资参股等几种模式参与中国图书的海外市场角逐。
纵观历史,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在为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产业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图书要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借势借力脱颖而出,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和开放的机制。借助人工智能的“东风”探索数字化路径,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必然选择与方向,也是未来构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陈雪)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3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创新助推中国图书“走出去”04-23
淄博:每年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200人以上04-22
华夏基金举行ETF全民投资俱乐部春季见面会 旗下ETF总量已突破100只04-22
喜报丨遂平仁安医院眼科荣膺国家级三星干眼诊疗中心称号04-22
沈阳:把课堂设在就业实训“练兵场”上04-22
保护好、传承好,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