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远:丹霞“巨龟”浮北江,“纤夫泪眼” 成奇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9:56:00    

在清远石角镇界牌的北江边,有一座神秘的红砂石岩突入江边,宛如巨龟浮水,又似潜艇破浪,历经北江千百年的冲刷侵蚀,造就了奇特的丹霞 “鼓浪岩”奇观,引得众多游人慕名前来探秘。

1870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在中国游历期间,由北江经三水进入石角时,在清远市地界拍的第一张照片就是石岩。清康熙二十六年版《清远县志》记载:“龟石,在回岐山对面,兀立水中,拱向县治,状类龟,故名。”记者日前深入石岩探索,发现百米长的龟石其实是一块裸露于江边的典型丹霞巨岩,顶部有稀疏的植被及浮土,有小块开垦的菜地,搭建了小屋,而周边已被养鹅场、造船厂和村屋所包围,需从杂草丛生的野径方可抵近参观。村民说,每逢北江汛期水涨,巨浪拍打石岩,岩体的凹槽缝隙就会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十分震撼,故称“鼓浪岩”。

神秘的 “纤夫泪石”

如今,石岩最明显的特征是,面江的石缝凹槽内,有多处古人开凿的神龛。这些神秘石窟,曾是祭祀不断、香火鼎盛,当地人称之为——石岩庙,相传始建于清代,窟内现存一尊高约80厘米的“钓鱼公”石像。

石岩除了龟背造型,最奇特之处还是它令人称奇的一大景观 ——“纤夫泪石”。在岩石露出水面的部分,能看到无数如拳头般大小、呈蜂窝状的小洞密密麻麻地遍布在岩体之上。乍一看,许多人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水流长期侵蚀的结果。然而,真相并非如此简单。据当地的老人讲述,这些奇特的蜂窝小洞实则是千百年来北江无数“纤夫篙”留下的痕迹。在过去,逆水行舟异常艰难,纤夫们在背纤拉缆时,船家为助力船只前行,会拼命用铁制菱形的篙杆头用力点在江石上撑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次的撞击与摩擦,最终在石岩上形成了这独特的蜂窝岩。因其外形酷似眼泪,饱含着纤夫们艰辛劳作的印记,故而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作 “纤夫泪石”。

见证北江水运商贸传奇

清新区政协文史专家组成员林勇伟对石岩庙进行了深入研究。经他考证,石岩见证了北江古往今来水运的繁华。明清以来,随着岭南进出口贸易的增多,清乾隆年间,清远石马人白元贞组建了一支石马船队,并垄断清远水运长达百年之久。民国《清远县志》记载:“石马者,滨江乡名。乾隆间,乡绅白元贞建设石马墟,装大船数十艘,运柴、杉、茶、碳山货土产等物于省佛,其船能载重数十万斤。此后各乡皆有之,上至南韶、英、连,下至省、佛、陈、龙,凡运输之业,石马船几占八、九。”石马船不但将清远的土产,如茶、蚕茧、糖、烟叶、笋、炭、柴、杉、陶瓷、吊钟等运至省佛,其中茶、糖、瓷器等更是出口海外,成为海外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将省佛的盐、火水、布、米以及其他杂货运回至清远、韶关、英德等处。当时北江樯帆鳞织,商贸繁荣,石岩作为北江水运的关键节点,见证了这段辉煌的商贸运输史 。

石岩庙所处位置颇为特殊,它位于三水大塘与清远石角之间的界牌,贴近大江,是北江水运的必经之处。据清乾隆版《清远县志》记载,乾隆时期这一带就已设有墟市,名为洲头墟,又称界牌旧墟。当地居民代代相传,前墟(洲头墟)最初就设在石岩庙上。然而,由于此地河水暴涨频繁,在洪水的猛烈冲击下,墟地全部被毁,当地贸易、摆卖失去了场所。众人无奈之下商议,认为墟地必须迁移,于是将洲头墟迁移到了别处,也就是“界牌新墟”。光绪版《清远县志》卷二《舆地》对这一新墟有明确记载,民国版《清远县志》又载:“界牌新墟,逢二八日为墟期,商店十余间,贴近大江,路通三水。”这段历史表明,石岩庙周边区域曾经在商贸往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见证了当地经济活动的变迁。

抵御洪水的保护神

面对频繁的洪涝灾害,石角乡民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坚韧。一方面,他们争分夺秒地修补堤围;另一方面,将原靠近大江的石角围内迁数步,并巧妙地以石岩,即龟石为依托,用以抵御洪水。民国《清远县志》云:“原基全枕河旁,兹迁入数步,倚龟冈以作砥柱,水势较前稍杀焉。”就这样,天然的石岩与堤围紧密连成一体。在一次次洪水肆虐时,石岩凭借其坚固的身躯,削减了洪水的冲击力,在保护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上,切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宛如一位忠诚的保护神,默默守护着石角乡民,成为当地防洪抗洪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北江石岩独特的地质风貌、丰富的历史遗迹以及如“纤夫泪石”这般别具一格的景观,使其旅游开发价值日益凸显。若能合理规划,打造以石岩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游客不仅能欣赏自然风光,还能深入了解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北江历史文化。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曹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黎慧莹

相关文章:

清远:丹霞“巨龟”浮北江,“纤夫泪眼” 成奇观04-16

16个项目加持,九江奋力打造环两江活力中心04-09

广东清远监狱在哪里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