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南阳市卧龙区王村街道谢沟村的99岁退休干部孟宪海,一生与书香为伴,尤爱剪报,100多本剪报册里收藏着家风故事与时代剪影。春节前,他就备好大辞典、故事书,这些“精神食粮”比红包更让后辈期待。他始终保持学习热忱,主动拥抱新知识,经常在家庭微信群里传递生活中的智慧,叮嘱后辈坚守诚实守信的为人之本。
“只有多看书看报,才能心明眼亮。”99岁的孟宪海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4月2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满怀深情地说,多年来,报纸始终是他感知世界、传递美好的桥梁。
墨香为伴: 在文字里拓展人生边界
“我从1982年开始剪报,坚持了43年,这100多本剪报册子记录了咱们国家这些年经历的大事和变革,每当我一页页翻看时,就像在看我们国家的富强发展史。”4月20日,记者走进孟宪海的家时,99岁的孟宪海正在专注地阅读他的剪报册,100多本剪报册是他数十年岁月里,从无数报纸中精心剪下的好文章、好图片,每一本都宛如“百科全书”。
1926年生于谢沟村的孟宪海,或许从未想过,那些在贫困岁月里断断续续读过的3年书,会在后来的人生中长成一片丰茂的精神森林。
1949年参加工作,195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孟宪海在工作中愈发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抵达。”孟宪海说,那时候报纸是稀缺资源,他把公社订阅的《人民日报》《红旗》等报纸杂志都通读一遍,遇到好文章就在笔记本上抄下来。遇到生僻字就抄在烟盒纸上,向人请教,直到学会用《新华字典》。
1984年国庆阅兵、1998年抗洪抢险、2008年北京奥运……从1982年第一次将《河南日报》“包青天怒打不正之风”漫画小心翼翼剪下,到如今100多本装订成册的剪报“百科全书”,43年的坚持藏着他的“成长密码”。老人展示着一本1997年香港回归专题剪报,里面不仅有《人民日报》头版的“世纪之吻”照片,还有他从《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剪下的本地各界庆祝活动报道,边角处用钢笔标注着“香港回家日,吾辈当自强”。在“改革开放春风劲”专题册里,一张1983年《经济日报》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旁,贴着老人当年在拖拉机站推广机械化耕作的工作照。
读书、看报,在阅读中成长,孟宪海用自己的人生证明:命运或许会限制脚步的起点,却永远无法阻挡灵魂在文字中远行的勇气。那些被剪刀裁下的铅字,早已在他心中长成了通向更广阔世界的阶梯,让一个农民的儿子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以书为礼:时光跨越中的精神传承
“书不是礼品,是种在孩子心田的种子。”孟宪海将压岁钱换成书籍,数十年里,他已经给100多名孩子送过书。他说,“压岁钱会花完,书里的道理能跟人一辈子。”
给学龄前儿童准备彩绘版《三字经》《安徒生童话》,为中学生挑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给即将步入大学的晚辈购置《国富论》《人类简史》等拓展视野的著作……孟宪海说,书要选在孩子成长的节点上。因此,每年春节前,他都会精心挑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是他根据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与兴趣特点,耗费大量精力筛选而出的“精神食粮”。
“书籍的力量在时光的沉淀中逐渐显现。”孟宪海的大外孙女张丽现在是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她至今仍记得,7岁那年收到的那本《昆虫记》。书中对甲虫蜕变、蜜蜂筑巢的细腻描写,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科学的窗户。张丽说,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价值观的塑造。外公送的《红星照耀中国》,让她在少年时期就深刻理解了信仰的力量;《乡土中国》则让她透过文字触摸到中国乡村的文化肌理,成为她后来从事地方文化报道的情感根基。
“爷爷送的书如同精神骨骼,支撑着我们在成长路上走得端端正正。”身为教师的孟雪、孟新,身着警服的孟哲等人感慨道,爷爷赠予的书籍早已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孟新回忆:“爷爷得知我成为一名教师后,特意到文印店为我打印了一张大喜报寄来,还附上了他从2005年7月5日《南阳晚报》上剪下的《没有坏孩子》一文。‘没有坏孩子’的教育理念从此深深扎根在我心中,并始终贯穿于我的教学实践中。”如今,他们又将这些泛黄的书籍送给自己的孩子,书页间流淌的不只是墨香,更是三代人以书为桥、根系相连的精神脉络。
家风传承:微信群里分享六尺巷精神
2020年,外孙女为孟宪海添置了智能手机。女儿孟庆惠教会他使用微信后,他的指尖便成了家风传承的“播种机”。家庭微信群里,他分享的故事总是浸润着岁月智慧:和睦乡邻的民间典故、祖辈口传的治家箴言、街头巷尾的温暖故事,每条信息都像一枚温润的石子,在晚辈的生活里激起层层涟漪。
最动人的家风传承发生在老宅翻建时。孟家房后紧靠柏油公路,前排24户乡邻却需绕行千米才能踏上大路。孟宪海连续7天在家庭微信群里转发《六尺巷》典故,水墨动画里“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渐渐浸润了儿子孟庆杰、孟庆建的心。兄弟俩主动在东山墙外让出两米多宅基地,浇筑出水泥通道。随后,孟宪海带着打印的《六尺巷》故事,拄着拐杖叩开一户户家门:“巷子宽的不是地皮,是人心。”一名村民感慨道:“是孟老先生让我们在没路的地方走上了路。”
社交媒体成了孟宪海的“家风讲堂”。给在纪委工作的外孙女婿发“清正为民,播下三春雨;公平执法,撑开一片天”对联时,他特意标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重托,不是谋私的工具”;在转发《红色家书》时,总附上批注“吾辈当铭先烈志”“做好事不怕小,做得多了就是大事”等。这些字斟句酌的文字,他经常在家庭群转发,连重孙辈都能奶声奶气地背出“耕读传家久”的家训。
“五个儿女家庭和美,七个孙辈学业有成,十个重孙活泼阳光。”结束采访时,翻着手机里的全家福相册,孟宪海眼角的皱纹里溢出藏不住的自豪,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都能在书报里找寻到做人的道理,让好家风像老树根一样,越扎越深、越传越远。”(全媒体记者 赵明禄 张玲 文/图)
相关文章:
银发族丨剪报成册传家风,指尖传递家国情 99岁老党员孟宪海——好家风像老树根一样越扎越深04-23
人民日报荐读30本好书,读一本,悟一生04-23
36岁上海大姐坚持跑步, 一年后心衰去世,医生叹气:犯了这个错误04-22
文庙街道双塔寺二社区开展“阅读新绿 知识生芽”读书换绿植活动04-22
盐城龙冈镇举办小红书阅读分享会 分享喜“阅”共沐书香04-21
“棉花糖爸爸”一家举办团圆宴 女儿陈杨梅:庆幸爸爸没有放弃找我04-21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