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殷王祖甲时期,在周部落发生了一件事,日后成为千古美谈,即“泰伯奔吴”。

泰伯奔吴
当时周部落的首领叫古公亶父(后被尊为周太王),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有称虞仲),少子季历。相传古公亶父的这三个儿子都很优秀,在大家眼里将来他们三个都可以承担起部落首领的重任。但是《史记•周本纪》记载季历生了个有吉像的儿子姬昌,以至于古公亶父发问:“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古公亶父有意让小儿子季历继承首领的位置,然后在传给姬昌,《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

古公亶父与泰伯、仲雍、季历
泰伯明白了父亲的心思,即与二弟仲雍沟通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放弃继承父亲的位置。但是当泰伯将这个决定告诉古公亶父时,古公亶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
于是,泰伯、仲雍决意离开周部落,即以外出采药为名离开了周部落,《纲鉴易知录》解释说“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遂之荆蛮”。泰伯、仲雍二人于湖泽密布、荆棘遍地的荆蛮之地,以“文身断发”融入当地,并以此向周部落、古公亶父“示不可用”,再次表达让位季历的决心。

泰伯、仲雍离开周部落
经过长期的努力与交流,泰伯、仲雍逐渐与当地人融合在了一起,“国民君事之”。于是在我国的东方太湖之滨,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号为句吴”。春秋时期,吴人建立了强大的吴国,打败了越国,走到历史的前台,并先后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两位有为之君。

荆蛮未开化
或许“泰伯奔吴”的故事你会觉得简直不可以思议,世上还有这么慷慨的人,无论史实确否,但却在史籍中有多处记载,我们不妨像读“孔融让梨”的故事一样,教育孩子从小要向泰伯、仲雍学习“兄友弟恭”,无论是对待兄弟还是朋友要懂得谦让。
仔细品味史籍对“泰伯奔吴”的记载,“历史倪说”认为,泰伯、仲雍之所以离开周部落,很可能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从家族与部落长远发展着眼,振兴周部落计划的一部分。
1、据《纲鉴易知录卷二·商纪》显示,“泰伯奔吴”发生在商朝殷王祖甲时期,而祖甲是殷王武丁的儿子,且其上一代王是他的哥哥祖庚。
由此可见,当时王位传承既可以父子相传,也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由弟弟继承。所以,泰伯、仲雍并非一定要离开周部落流浪在外,远赴遥远的、前途未知的当时被称作荆蛮的地方。
但史籍记载“泰伯奔吴”确实发生了,或许是古公亶父出于保留一脉子孙的考虑,或许是古公亶父欲于周部落之外保有另一片疆域的考虑。
2、泰伯、仲雍虽然离开了周部落,但始终联系不断,《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即有“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的记载,而且古公亶父去世后,泰伯、仲雍曾来奔丧,后又返回荆蛮,即“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
泰伯、仲雍离开周部落远赴荆蛮并非一去不返,而是有来有回,也足见他们赴荆蛮目的清晰,以开发荆蛮为毕生事业。
3、武王伐纣惊天动地,声势浩大,天下各部落均有相应,唯独不见泰伯、仲雍创立的勾吴或出兵或声援的记载。
自泰伯开始,勾吴始终与周部落保持联系,但并未为周部落灭殷商出力,令人费解。据《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记载泰伯之时即有千余家归属其领导,且为应对商末乱局开始筑城,即“遭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至武王伐纣之时,勾吴已经历经五代君主,若说毫无实力令人难以置信。
4、泰伯、仲雍到达荆蛮不久即获得千余家认可归属其领导,从这一细节也可以想象泰伯、仲雍绝非只身前往,他们赴荆蛮的团队中不但有训练有素的军人,必定还有代表当时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工匠。

泰伯、仲雍的开拓团队
5、周武王灭商之后,不但“追封太伯于吴”,并以泰伯、仲雍的后人周章君吴,还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诸侯,在“周之北故夏虚”建立虞国。
周武王此举既是出于对泰伯、仲雍当年让国于季历的感激之情,也有加强姬周实力的考虑。据《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记载自泰伯开始勾吴至其十九世孙寿梦始终与周部落联系不断,即“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
由此可见,吴国的繁荣强盛,甚至最终寿梦称王,均与周王室的扶持有一定的关系。
“泰伯奔吴”发生之时,殷商王朝刚刚经历“武丁复兴”,且未表现出衰败之象。有鉴于殷商王朝数百年统治,历经数次复兴到衰败,古公亶父着手振兴周部落,为周代殷商提前布局,以泰伯、仲雍开拓荆蛮,不但可以令周部落多一个生存之地,还可以让“兴周”的姬昌成为首领。

相关文章:
法兰特燃气灶400全国各售后服务热线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夏普热水器全国统一服务号码-全国服务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猎豹保险柜-全国各售后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素艺阁(SUYIGE)防盗门服务号码24小时-售后号码实时反馈全+境+到+达04-21
BLOMBERG燃气灶维修服务中心|全天24小时服务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汇-总04-21